今天是:
关键字:  

中心动态

学术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日期:2022-02-23 11:30 作者: 来源:

集约型教育与对称化素质——势科学理论视角

李德昌   张守凤

摘要:宇宙演化与社会发展是由不同层次上的势推动的。真空势推动了宇宙暴涨,量子势是量子化的唯一缘由,化学势、生物势是化学反应和生物成长的根本动力,而信息势则是素质成长和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集约型教育就是“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教育,由于对称性元素产生最大的信息量,所以,集约型教育即对称化教育,对称化教育产生对称化素质形成素质的和谐结构,包含最大素质信息量,具有最好的就业竞争力。势科学理论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基本的逻辑层次上统一起来,为各种学科交叉研究和通识性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原则,为教育学理论的重建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势科学  素质教育  教育决策  集约型教育  对称化教育

 

宇宙和社会的演化镶嵌着“熵”与“势”两种机制,按照熵的机制,世界将越来越无序而走向死寂,按照势的机制,世界将越来越有序,因而推动创新与发展。有关熵的机制已经被充分的研究,而有关势的机制才刚刚被关注:真空势推动了宇宙暴涨,量子势是量子化的唯一缘由,化学势、生物势是化学反应和生物成长的根本动力,而信息势则是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

一、     势科学及其普适性 

势的逻辑定义:势=差别×联系=差别÷距离,因而,势即梯度、即斜率、即导数、即比例(“即”表达剔除现象差别推进到本质联系的极限过程),所以,老子说“势成之”,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比例”。 研究势的产生和运行机制的科学叫势科学[1][2]。科学定律都是由导数构建的势函数即势科学,管理中,沟通是将差别很大的人联系起来,激励是让人看到未来与现在的差别可以通过努力联系起来,所以,沟通是对组织求导,激励是对个人求导,教育是对思维求导,人和组织的成长过程就是在不断求导营造信息势中的积分过程;母亲总是喜欢自己的小孩是情感势(爱)所为,同样的母子联系中母亲总是喜欢最弱小的,是“差别×联系”的求导结果。势的运行机制是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势不断增长而衍生出素质、创新和风险;差别最大是相反,联系最紧是相同,既相反又相同就叫相反相成即对称,而对称形成数学结构的群,由此实现素质和谐、组织和谐、社会和谐及宇宙和谐。

势科学理论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基本的逻辑层次上统一起来。为各种交叉学科研究和通识性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原则。为管理学理论的统一和教育学理论的重建开辟了有效的研究路径。

势科学的极大概括性在于势揭示了信息功能的本质:信息即负熵、即有序、即梯度、即势、即导数(“即”表达剔除现象差别推进到本质联系的极限过程),所以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为了区分科学中与哲学中信息的不同含义(哲学中将噪音、废话都叫信息),有时将科学及势科学中所说的信息叫做有效信息。势是信息的几何直观、物理直观和宏观测度,由此揭示了信息的教育学意义和管理学意义以及教育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动力学机制。

势科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从整体直觉到逻辑演绎,应用的基本数学工具是非线性理论和群论,基本研究路径是:势→非平衡→素质→创新→对称→群→和谐→进动→势*。

势科学理论的深远意义在于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符号逻辑:人类第一次文明始于整体上认识了“能”(mah)并充分利用自然能,在原始的选择创新基础上产生了原始文明,使人类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第二次文明始于逻辑分析认识了“力”(ma)由此学会了使用力(牛顿定律),产生了技术创新进入了工业文明(物质文明),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消耗中解放出来;人类通过从整体直觉到逻辑分析认识“势”(a),才能学会使用势(信息),实现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进入第三次文明——教育文明和管理文明(信息文明、精神文明)。从“mah” “ma” → “a”,剥离了距离h、剥离了阻尼m,抽象出真正的核心价值“a”即“势”即“信息”,人类才能应对不确定性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文明,从复杂社会及管理纠缠和教育困惑中彻底解放出来。

势科学理论在“信息”和“导数”的逻辑基础上对于教育学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也许就像当年牛顿定律在“导数“的逻辑基础上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作用一样,铺垫了一个基本的研究基础。但正像牛顿定律必须具体化(逻辑地演绎)为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电磁学(欧姆定律本质上是牛顿定律)等学科理论才能制造出机器一样,势科学理论也一定要具体化(逻辑地演绎)为管理学、教育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具体学科理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无论如何,势科学理论提供了以研究信息作用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为教育学及社会科学开辟了基于“研究信息作用”的科学化路径。

二、教育过程的本质是生产有效信息量营造教育信息势

所谓教育信息势,就是教育过程中有关要素信息之间的差别×联系。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生产有效信息量,从而营造教育信息势的过程。在传统社会中,教什么学什么记什么用什么而且用一辈子,所以有势(爱)无势(爱)无关紧要,机械的传承和记忆就足以应对。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者面对的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则需要创新素质。在以往的教育学研究中,因为没有给素质一个科学的逻辑定义,所以,就无法对素质进行科学的研究。在势科学的视域中,素质的逻辑定义是“对象结构或功能的序秩(有序)”。空调取热的效率是电炉的8倍,因为空调的结构比电炉更有序;人们因为思维的有序程度不同而工作效率不同。道德素质是行为的有序,行为无序像精神病就无法判断道德。在消息、信息、知识、方法及智慧的层级递进中,消息的有序是信息,信息的有序是知识,知识的有序是方法,方法的有序是智慧。怎样才能有序?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耗散结构),而势大才能非平衡。大爱产生大的追求,心理“不平衡”才会追求。从自然到社会,每一种“活”的有序结构都是在某种“势”和某种“流”的非线性、非平衡作用中形成的(如“热力势”与“热流”、“化学势”与“反应物流”、“管理势”与“信息流”等):知识的有序结构——智慧素质,是在“情感势”和“意识流”的非线性、非平衡作用中形成的(学习过程是在一种想望学习的“情感势”(爱)推动下不断去“意识”的过程,“意识”的不断积累产生“意识流”)[3][4]。

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演化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信息的相互作用即信息势的推动作用,所以,实现好的教育的根本路径就是在以下五个环节中生产有效信息量、营造教育信息势。

其一,课堂有效信息量,简单说就是不说废话,“就事论事”和重复的话都是废话,而“海阔天空”毫无联系的话也叫废话,有效信息量就是“差别大联系紧”的问题阐述和用一个道理阐述所有问题的逻辑演绎。

其二,教材有效信息量,教材是教育信息量的重要载体,教材的有效信息量体现在教材撰写的内容差别大联系紧,一般来说总是将生活体验、定理公式和没有结论的探索集为一体融会贯通,而不是像现在的许多教材成为定理与公式的堆积,以致使书本像手册一样,加上老师的照本宣读,教书就变成了念经,课堂就变成了教堂。

其三,专业有效信息量,就是要求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差别大联系紧,避免开设同类型的课程形成知识的重复,力求课程之间由内容的巨大差别形成知识张力生产有效信息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倡开设跨学科交叉性课程。

其四,学校有效信息量,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差别大联系紧,各个专业之间要通过最基础的普适性理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地推进教学,避免“各打各的台子各唱各的戏”,“讲文的不讲理”,“讲理的不讲文”而使学校教育的整体有效信息量消减,势科学的普适性理论为这种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逻辑途径。

其五,教师有效信息量,这是最基本的有效信息量,就是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差别大联系紧,跨学科的知识建构应该成为教师提升教育素质的常态。从以上五个方面推进教育实践和教育评价,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由于教育学理论的逻辑缺失造成的评价困惑和教育误导。很显然,一种教育评价如果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地追求新知识和进行跨学科的知识建构,这种评价就是有效的,如果一种评价使得教师只能拘泥于现有的知识中谨小慎微地进行技术性教学安排,那么这种教育评价必然是失败的。

生产有效信息量的教育过程的具体实施和评价,可以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根据学科特征拟定具体的评价原则,但就各学科共性而言,生产教育有效信息量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向度。

(1)从理论到实践的向度。理论与实践差别最大,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就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则将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

2)从简单知识到复杂知识的向度。这是知识纵向方面的向度,将差别巨大的简单知识与复杂知识联系起来,就具有丰富的教育信息量,将营造强大的信息势。这也就是一般专业内容教学的向度。

3)从本学科知识到跨学科知识的向度。这是知识横向方面的向度,一般来说,学科知识差别越大联系的越紧,信息量就越大,营造的教育信息势就越大。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跨学科融合性教学的向度。

4)从历史性知识到现代性知识的向度。历史性的知识往往是点性的就事论事的知识,但有一定的特点,与现代高度抽象的知识差别很大,通过一种普遍规律和原理的教学使二者紧密联系起来,用普遍规律来统帅历史性的点性知识就具有丰富的教育信息量,也将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

5)从专业知识到基础知识的向度。专业知识往往是具有深度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具有广度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的巨大差别向度上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就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则将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

6)从科学到哲学的向度。就是将所讲知识在哲学的高度上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差别巨大的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辨紧密联系起来,就具有丰富的信息量,也将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

7)从教师及著名人物的经历到学生个人体验的向度。教师及著名人物与学生的差别很大,但教师通过课堂介绍自己的经历就会使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情感方面与教师的紧密联系,通过介绍著名人物的成长经历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就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将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

(8)从成熟知识到未知可能性探索的向度。也就是现有知识与未知探索的向度,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展开丰富的形象直觉和具有逻辑理性的探索,将差别巨大的已知与未知紧密联系起来,就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则将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

(9)从知识教学到课堂管理的向度。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是生产者单向推进的批量生产,现代信息化生产是生产者与客户双向互动的订单生产;传统教育是单向灌输的整体性教育,现代教育是双向互动的个性化教育;传统教育是决定论的、还原论的知识教育,现代教育是探索性的、非线性的创新性教育。所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过程的信息相互作用本质没有被揭示,呈现出的是与工业生产一样的物质生产特征。只有将教育真正变成双向互动的,教育过程的信息相互作用本质才能显现,才能真正培养出个性化的创新性人才。所谓双向互动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只是一个方面,互动教育的本质指的是“激励与反应的互动”,是激发热情与爱的互动,是使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冲动、从而使脑神经产生兴奋,保持对于信息刺激的敏感和积极回应,并且在回应中分析、反思、批判的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和思想的碰撞。而“激励”和“互动”恰恰是现代管理的关键词和基本特征。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正在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变为现代的育人管理,从知识教学变为信息管理。

三、生产最大信息量的教育——集约型教育——对称化教育

集约型教育即“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教育”。 所谓“作用量最小”指教育过程的路径最短,阻尼最小,效率最高,具体说,包括语言精炼、字体公正、图表清楚、方法得当、情景合适、联系生活体验、关照知识背景、强调逻辑思维等等,也就是常规教育所倡导的各种教育教学细节,是教育过程的技术性保障。所谓“信息量最大”则是教育过程的战略性选择,强调教育过程的各种教育要素和教育内容差别最大联系最紧,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知识或问题差别最大联系最紧,而差别最大联系最紧的结构是对称性结构(像磁铁的南北极,离不得见不得),所以,实现教育“信息量最大”的根本路径就是实施“对称化教育”。无容置疑,只要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感性与理性的对称”,“理论与实践的对称”,“直觉与逻辑的对称”,“知识与抽象的对称”、“学习与探索的对称”和“早期引导与后期激励的对称”等对称化教育,必将生产最大的教育信息量,营造最大的教育信息势。所以,集约型教育的科学化称为就是“对称化教育”。

1、“感性与理性”的对称也就是“情商与智商”的对称,是人才成长的根本动力。李约瑟之谜指出:西方有科学是因为西方是理性的,东方无科学是因为东方是感性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西方的理性不言而喻,而西方的感性更加惊人——决斗几乎成为生活的常态。而东方则既非理性又非感性,东方的非理性众所周知,东方的非感性更为显著,讲究“中庸”、讲究“天动地动心不动”的文化世俗,如此才是有“城府”,能成大事,动不动就激动那是“无能”。相对西方文化“决斗”这种极端的感性表达。东方人则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奉为生存信仰,而“好死不如赖活着”也几乎成为大众的人生哲学。可想而知,一个人不激动,一个民族不激动,如何参与世界的全球化竞争?

实施“感性与理性的对称化教育”就是要从小既关注小孩的情商发育,又关注小孩的智商培养,在培养小孩对事物的敏感性和内在激情的同时培养小孩的理性成长,使理性与感性上升到一个良性循环轨道,——喜欢促进理解,理解就更加喜欢。使理性与感性的彰显中差别最大联系最紧,从而有效地营造教育信息势,推动小孩的集约型成长。

2、“理论与实践的对称化教育”是信息化社会突出的教育特征。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信息的爆炸使信息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只有高度抽象的理论才能将信息及零散的知识统一起来找到规律性来把握整体;另一方面,但对于一个迅速变换的时代来说,应对实践的能力更是显得至关重要。而且往往是理论的抽象度越高、其内涵就越丰富,回到实践就越有力,所以,只有将高度抽象的理论与迅速变化的实践对称(统一、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有用的创新应对复杂社会的生存。其具体的决策建议是:在高校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开设类似于“势科学理论”这样能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高度抽象的理论教育,同时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推进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在过去技术长期稳定不变的时代,教育的实现过程是“学以致用”,甚至可以是“现蒸现卖”,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合而为一包含在知识之中。所以,传统的大学教育就是知识教育,实验就是把理论重复一遍。在信息化时代,强大的信息作用使理论与实践在深层次上被“极化”,理论强调更深层次上的抽象,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实践则强调应用中的“创新”、“竞争”、“挑战”甚至“冒险”,而非一般意义上的 “实验”、“试验”及“实习”等。

有关实践的重要性,奥地利作家梅依林克写过一则极富哲理的寓言:有一只不怀好意的蛤蟆问一条蜈蚣说:当你向前伸出你的第一条腿的时候,你还有那几条腿同时向前伸出?当你弯下第十四条和第十九条腿的时候,你那第二十七条腿的脚掌在做什么?蜈蚣专心思索这些问题,却不会走路了。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故事,它告诉人们,保持我们原始的创造性,一定要投身于实践。走路是蜈蚣最原始的创新,而离开“走路”这样最基本的实践,考究腿的动作排列,蜈蚣就不会走路了。同样,想要学会游泳,就必须到水里边去游,光在课堂上学习流体力学,即使你考上一百分可能还是不会游泳。所以那些脱离实践的教育,就象那个不怀好意的蛤蟆。

3、“直觉与逻辑的对称化教育”是集约型教育至关重要的路径。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无容置疑,在前述种种感性与理性的对称中已有论述。直觉的重要性在于它无论在科学发现还是理论学习中,都具有启迪性作用。实际上“直觉与逻辑”的对称性互动一直就是科学发现与知识创新的内在机制。虽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科学理论看起来都是一个逻辑体系,但实际上光靠逻辑是无法创新的。因为,对于逻辑来说,“结论就包含在前提之中”。在科学以及经济、管理和教育中,“直觉”的作用可能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经济学家总是以理论计算为基础,但预测经济危机往往一说就错,而成功的商人从来不计算却失误很少;管理学家总是用理论建模来运筹管理,但却无法真正有效地指导管理,而企业家从来不计算却不断展现着管理的成功;许多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不懂数学的,但却做出了符合真理的行动。直觉在教育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能主要在于直觉能够窥探到存在于知识后面的内在逻辑,从而通过“有效的集约”找到理论的根基。真正能够把握整体的直觉往往是更深层次上的抽象。实际上可以想象,人类之所以使用逻辑或数学,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直觉能力太差,必须依靠逻辑按部就班才能得以前进,当人类具有像上帝一样的直觉能力时,逻辑就可能成了多余的,所以就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4、“知识与抽象的对称化教育”是集约型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对于抽象,知识是具象的,在这里,抽象的意义就是将知识与知识联系起来,就是通过抽象在知识中找到更深层次的规律。前已述及,一种概念或理论的抽象层次越高,其内涵就越丰富,回到实践就越强大,可以更加有力地指导实践。所以,知识与抽象的对称化教育,就是要彻底改革过去以知识教育为主的传统习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抽象能力的提升,在提升抽象能力的同时进行集约型知识教育。知识离开抽象就成为零散的无用的知识,甚至成为约束能力、约束创新的教条,而抽象离开知识就可能成了幻想。在知识与抽象的互动彰显中,知识与抽象差别越大联系越紧,营造的教育信息势就越大,集约型教育就越有效,学生成长的推动力就越大。

5、“学习与探索的对称化教育”是强调在“学习已知中探索未知,在探索未知中巩固已知,并且在已知与未知的关联中建构新知”。而在深层次上也寓意着不能将知识当成一个完备真理从而形成一种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智障。这是集约型教育建构知识框架体系的重要逻辑,也是集成“认知结构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的核心所在。认知结构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但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已知与未知的信息建构,由已知来把握整体跨过逻辑建构新知。实际上,如果要将现有的知识都重新发现一遍,那肯定是效率极低甚至是不可能的,根本上不符合集约型非线性教育的宗旨。而建构主义理论由于不研究信息作用机制,因而不能明确地阐述教育的内在逻辑。桑新民在“透视美国教育技术学主流学派的发展轨迹——兼评瑞泽《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5]一文中指出:“学习科学的理论基础除了认知科学之外,还包括认知人类学、情境学习、日常认知、生态心理学、分布式认知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这些显然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之要诣”。如果一种行动需要这么多理论来制约,那么,这种行动的效率就值得怀疑,因为建构主义的这些理论的综合不能给教育行动者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实际上,所有这些理论的一个统一基础、一个统一的内在机制,就是势科学理论阐述的教育学机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势科学理论的教学设计,“将差别最大而联系最紧的内容展现给学生”,既利用对称性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图示的和文字的、视频的和音频的),又利用对称性的教学设计(如理论的和实践的、记忆性的和理解性的、单向传承的和双向互动的等等),由此产生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 

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建构”,建构就是“打框架”,框架与实体的本质区别就是留有“空缺”,“空缺”可能是差别巨大的各种内容,但通过“框架”构成整体剔除了内容的发散,所有能够填补空缺的内容都是差别巨大但联系最紧而最有序的默化内容(在空缺被填补之前,这些内容不是明朗的),这些有序默化的内容形成梯度、产生信息势推动着学习者心里情感的非平衡,萌生着追求的欲望。在追求探索中学习,使相应的默化内容显化而各就各位填补空缺,最终形成有序的显化知识及其方法——知识和方法的有序形成智慧、从而产生创新。可见,建构主义教育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就是势科学机制,但建构主义由于理论的抽象度太低、甚至不是逻辑的叙述教育学原理,而是形象地描述教育过程,不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作用机制,所以无法将教育和学习机制用最精炼的语言(例如“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给以逻辑的概括,无法形成明确的教育和学习的指导原则,因而失去了可操作性。

当然,建构主义理论第一次强调学习的“建构机制”,使教育从强调基础扎实的传统教育中解脱出来,是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强调基础扎实的教育违背了人才成长的逻辑机制。前已述及,“学习与探索的对称化教育”建构的“知识框架结构”就像一个微缩的“海绵”,一遇到水分(知识)就吸收,学习过程呈现“自主吸”的特征,效率极高,而且吸进的知识填补空缺“各就各位”,形成更加有序的知识。而强调基础扎实的教育,呈现“强迫塞”的特征,最后扎实的像“铁板一块”就“刀枪不入”了,而且强行塞入的知识不但形不成有序的结构,甚至原有的知识结构也会被“强行塞入”的行动破坏,使知识更加零乱而成为教条。

6、“早期引导与后期激励的对称化教育”是基于集约型教育非线性机制的内在逻辑。非线性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初始条件的敏感性。通俗的说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个人在教育和学习的成长过程中,早期的微小差别可能导致后来成长的大相径庭。所以,在集约型教育过程中,除了在正规教育和正规学习的每一个阶段一以贯之地坚持教育的“信息量最大”的激励原则之外,在非正规的早期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时代性和科学性的信息引导教育。因为人的成长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的不断选择过程,同一个老师上课,不同的学生由于原有知识信息结构的差别形成不同的选择功能,对课堂信息进行不同的选择并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构建不同的新知识,在不同的新知识基础上继续进行更加不同的选择从而使学生的差别越来越大。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的信息引导可以使小孩在早期的信息选择中占据优势而有效地应对非线性成长中的初始条件敏感性制约。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布尔迪厄尤其强调早期信息引导的社会化和有家庭所传递的文化资本对于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最初获得的文化资本借助自身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使用和强化而获得了承认和延续,从而学校教育的效果与持久性也与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出身紧密关联[6]。著名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提出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是最接近势科学教育理论的信息作用机制和信息选择成长的理论。他在“谈到社会学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关于儿童如何分类的调查”时指出:“他们向60个儿童展示了一些彩色的食品图卡,并要求他们按喜欢程度归类,在归类时,工人阶级的儿童比中产阶级的儿童更依赖直接经验。工人阶级儿童在归类时大部分依据‘我们在家吃的东西’、‘妈妈所做的东西’,而中产阶级的儿童则更有可能自觉地说‘这些产生于海洋’、‘这些都有奶油在里面’”[6]。可见不同的生活和早期信息引导在儿童的早期学习中产生了不同的信息选择,构建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在现代信息人社会中,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家庭中,即使普通工人家庭的父母也已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学历,因而一般不会有像伯恩斯坦提到的上个世纪那种工人家庭的背景。但即使各家父母都具有同样的文化背景,由于对小孩早期所给的信息引导的差别会使小孩建构起不同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小孩在非线性的成长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初始位置而极大地影响小孩以后的成长。

四、集约型教育即对称化教育实现生态化教育即和谐教育

集约型教育即对称化教育理论的根基是势的运行机制即对称性机制,是一个从无意识的宇宙灰到有意识的人类都遵循的普遍法则。就是我们不进行对称化教育,人的有效成长也必然是对称性的,而进行对称化教育只是为了使人才的成长成为更加集约型高效率。实际上,集约型教育即对称化教育必须关注人的整个一生,即从出生时似乎还无意识直到老年以后意识衰减的终身教育过程。例如,对于一个刚出生不久,只懂得哭泣和伸手要东西的幼儿,卢梭指出:“孩子最初的眼泪是请求。如果人们不加注意,它们就会变成命令。它们从请求别人帮助开始,以要求别人侍候告终。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从幼年起就必须分辨他们的表情或哭声究竟有什么秘密的意图。要是孩子不说话,而使劲伸出手,他还下能正确估计距离,但是相信可以拿到那个东西,他是估计错了。但是他要是伸着手又喊又闹,那他就不是错误估计了距离,而是命令东西靠近他,或者命令我们把东西拿给他。在第一种情况下应该把他一步步慢慢抱到东西面前;在另一种情况下不要马上做出仿佛我们听懂了他。他越叫我们越不理会他。重要的是让他渐渐养成习惯,即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他们的主子,也不命令东西,因为它们听不懂他的命令。因此,如果一个孩子要一个他看到的东西,人们想给他,那么最好是把孩子抱到东西面前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他会从这个习惯中得出与他年龄相应的结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教他这一点。”[6]。

毫无疑问,卢梭给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对称化集约型教育的案例。“请求”和“命令”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情感指向,然而在索要同一个东西的情景中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成为差别最大联系最紧而具有最大信息量要求、形成最大信息势攻势的对称化意指。我们如何应对小孩这种天然的包含最大信息量的对称性挑战,就必须进行包含同样大的信息量具有同样强的信息势的对称化教育:当他是测不准距离或者是请求的时候,我们将他慢慢抱到东西面前,而当他是命令的时候,我们就不理会他!无疑,在这里对称化教育具有了更加深远而广泛的意义: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情景给以相应的恰如其分的教育。唯有要坚持的、构成教育的数学群结构的“恒等元”选择就是任何时候不把东西给他!所以,对称化教育的完整数学模型就是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内容在不同层次上的对称性构成数学群结构的教育。因为群结构就是“生态结构”(物理学家也将粒子构成的群结构称为“生态结构”)也是“和谐结构”,所以对称化教育就是“生态化教育”,也就是“和谐教育”。

势的运行机制即对称性机制,不仅支配着人的成长和教育过程,而且支配着教育理论的发展逻辑。仔细考察迄今为止已有的四种基本教育理论,可以发现他们是两两对称的: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是“动物性”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知情意需求和学生中心论”,是“人本性”的;认知结构教育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信息加工”,是发现式和加工型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建构意义和反思性教学”,是建构式和生成型的。 由此可见,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构成对称化教育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构成对称化教育理论。所以,势科学理论基础上的集约型教育即对称化教育理论,既演绎了教育过程的微观机制,也概括了教育过程的宏观规律,而且从根本上揭示了教育理论本身和谐发展的逻辑轨迹。

五、集约型教育培养对称化素质构建和谐素质

集约型教育即对称化教育培养对称化素质,是现代教育参与全球化人才竞争的基本战略。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德·智·体·美”不是全面素质而是对称化素质,德与智对称,体与美对称,形成可逆元,“爱”是恒等元,由此构建数学结构的素质泛群形成具有丰富信息量、强大信息势的和谐素质,构建传统社会人才素质的基本竞争力。如图1所示


现代社会的急剧信息化过程中,各维信息势的积累达到了临界值,从而产生相变与分岔,使得传统的四维素质激化为现代的八维素质,传统素质的四维对称激化为现代素质的八维对称,即“德”激化为“处善”与“进取”的对称、“智”激化为“理论”与“实践”的对称、“体”激化为“身强力壮”与“心理健康”对称、“美”激化为“追求高雅”与“入乡随俗”的对称。由此,传统素质以爱为恒等元的五阶素质泛群激化为现代素质以爱为恒等元的九阶素质泛群,传统素质的低维对称和谐提升到现代素质的高维对称和谐,包含的信息量更大、信息势更强、竞争力更好。如图2所示。


六、结语

势科学理论揭示了世间万物成长的共同规律,也找到了人才素质形成的基本机制,从而在真正的逻辑基础上为教育的有效决策及评价提供了新的路径。势科学理论基础上的集约型教育即对称化教育,将在根本上推动人才素质的非线性成长,使学生后天智力的非线性成长与生理固有的非线性成长同步,使学生在生理成熟的同时达到智力的成熟,用成熟的智力把握成熟的生理,从而正真消除学生青春期的种种困惑而实现和谐成长,也真正实现毛泽东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教育战略和钱学森指出的“18岁就硕士毕业”的教育理想。这并不是幻想,超越教育理论的人才成长实践已告诉我们,如果按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经典,在信息化社会一百年也不够了,因为“信息爆炸,知识翻翻”但看看今天学生成才的现实,好学生没有毕业就可能超过老师,十几岁的小孩有关网络和计算机的知识可以给专家上课,少年作家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所有名家之和,十来岁的小孩就能考上大学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等等。人才成长的现实已逼迫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得不设身处地重新思考信息化社会教育的内在逻辑,提出真正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科学的逻辑内涵的教育学理论——集约型教育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德昌,新经济与创新素质——势科学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和创新[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166-205.

[2] 李德昌,信息人社会学——势科学与第六维生存[M],科学出版社,2007,10,174-219.

[3] 李德昌等素质与序秩-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教育学原理探晰[J],系统科学学报,2006.142.7174

[4]戴维·玻姆著,洪定国等译,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212-13.

[5]桑新民.透视美国教育技术学主流学派的发展轨迹——兼评瑞泽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1),8-12.

[6]黄志成,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4.292-310,424-434.

作者简介:

李德昌 ,男,陕西子长人,汉族,势科学创始人。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首批入选教师(每个省分配两个推荐名额),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西安势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河科技学院势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经济数学与管理数学分会理事,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编委,《管理学报》、《系统科学学报》等重要杂志审稿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安交通大学基地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工会西安交大“师德先进个人”获得者,西安交大“教师之星”获得者,势科学与信息人理论开创者。先后担任西安交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副主任、“制药工程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基于势科学与信息人理论的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及有关社会科学研究。已出版《信息人社会学——势科学与第六维生存》、《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信息人管理学——势科学与管理动力学》及《新经济与创新素质——势科学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和创新》等专著六部。获国家专利两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规划基金2项,陕西省社科基金和软科学项目4项。各类杂志发表文章100多篇,其中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管理学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文章30多篇。提出“势科学”、“信息动力学”、“管理动力学”、“教育动力学”、“社会动力学”、“社会的量子化”、“对称化管理”、“集约型教育”、数学结构的“社会群、管理群及社会群表示”等概念和理论。相关研究获教育部及省市各级优秀成果奖9项,有关研究成果应邀在清华、复旦、浙大、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国立中兴大学等全国高校、学术会议、甘肃省政府、华为等大型企业组织、EMBA总裁研修、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教育部高校教师培训全国视频直播、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次讲座)、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社会大型公益讲坛等演讲报告1200多场。

张守凤:1970.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中共党员,曾任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现任济南大学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院长、教授,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后,美国巴尔的摩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山东省应用统计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经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人力资源与战略管理领域学术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9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09XJA630002;西安交通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项目(2009xjtujc13)

原文发表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欢迎查阅引用。


编辑:厉蕊      审校:周丽华


主办单位:黄河科技学院势科学与信息动力学研究中心